新天水2023-06-20 11:42
□ 王浩
舞剧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以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呈现,作为“舞蹈”和“戏剧”结合的产物,它以舞蹈为骨,以戏剧元素为血肉,通过声、台、形、表演绎着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中国的舞剧一直探寻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在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灵感与养分,先后创作出《木兰飘香》《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经典剧目。通过这些表现性艺术,使审美主体在心理上迅速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对审美对象即舞剧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情感是产生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美感在《一画开天》中有多维度地呈现。将伏羲文化融入舞剧创作中,《一画开天》做到了用情、用心。
《史记·补三皇本纪》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这一史料记录着伏羲的历史。《祭伏羲氏文》所写:“古郡天水,史称成纪;人文始祖,太昊生地。”“陇右天水,成纪秦州;地灵人杰,历史悠久。人祖伏羲,生衍于此。”“维我羲皇,华夏始祖。钟河岳之灵奇,诞于成纪。”则清晰说出“羲皇故里”所在地即为天水。在天水伏羲庙内,保存着由江泽民书写的题词“羲皇故里”,这段佳话,轰动海内外。伏羲文化的源头就在天水,因此天水市在伏羲文化挖掘研究和传播弘扬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而《一画开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一画开天》将浓郁的人文内涵、美学价值和鲜明地方特色,注入舞剧的创作当中,从远古人类与大自然作抗争的角度展开,以伏羲和女娲出生、幼年、成年的情感为叙事主线。全剧以序幕《天道循环》开场,分为《始祖诞生》《携手创世》《人间乐园》《女娲补天》《伏羲画卦》五幕和尾声《光耀千秋》,演绎出人间的“大爱”。不同于其他舞剧将重点放到人物命运或者故事走向上,《一画开天》跳脱出常规创作模式,剧情环环相扣,节奏张弛有度,使得该剧诚意和创意十足,构成了独特的审美内容。特别是角色的塑造,没有过分的“高大全”和过度的主角“光环”,有的只是对整个生命价值体系的深度考虑,是经历过无奈和悲痛后的新反思。
《一画开天》的精神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天、地、人、万物同处于一套生命系统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借用舞剧的形式,让“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传输到受众的内心。所谓“舞随乐动,乐随舞美”,一部成功的舞剧通常是舞蹈与音乐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一画开天》以旋律如虹的交响乐和交错繁复的多声音乐交织渲染、烘托,优美的舞蹈肢体语言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再现了壮丽的上古历史画卷。舞剧音乐整体大量使用古琴、尺八、萧、埙等民族乐器,带有极强的地域特性,多个音乐主题配合人物群像塑造,有详有省,层次明显。比如在第五幕伏羲怀念女娲的感情时,舒缓加入古筝,刚柔并济,这种细腻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舞剧的文化美。另外,技术也赋予舞剧力量。《一画开天》在舞台屏幕设计上,样式和道具设计的风格相得益彰,且舞美灯光独特。特别是色彩的变化,既是剧情转变的提升,又是情绪爆发的突破口,像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提到的“平衡”,是达到一种更加适合于整体结构状态的趋势。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近年来,天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将本土文化融入文艺创作中,精心打磨每一部作品,不断讲好“中国故事”“甘肃故事”“天水故事”。天水的文艺工作者在文艺作品的传承创新上狠下功夫,持续给本地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注入新活力,同时为社会发展传播更多正能量,以此助推天水文旅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天水还上榜“中国十大魅力打卡之城”。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广大观众,相信未来通过更多的文艺精品,唤起民族记忆,使更多人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方面不断添砖加瓦。
编辑:赵满同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