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杂志”微信公众号2023-12-10 11:30
2023年12月9日,正值第七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CIODC)暨“一带一路”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合作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市召开期间,中国肝胆外科专家、原卫生部副部长、现中国人体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黄洁夫教授接受了《龙》杂志总编辑贾正的独家专访,就读者关切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卫生交流与合作、器官捐献与移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2023年12月9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在广西南宁荔园山庄接受《龙》杂志总编辑贾正专访。
贾正:今天南宁的天气真好!十分感谢黄教授在荔园山庄接受《龙》杂志专访。首先,预祝第七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暨“一带一路”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合作发展论坛圆满成功!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您认为“一带一路”为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带来了哪些发展机遇?取得了哪些成就?
黄洁夫:我很高兴在第七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召开之际接受《龙》杂志的专访。“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健康丝绸之路”作为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际行动,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重大实践。我们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人文与卫生健康领域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务实合作,发表了《“一带一路”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合作发展昆明共识》,成立了“一带一路”国家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合作联盟,走出了一条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特点和实际的器官捐献与移植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落脚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和使命担当。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指导下,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发出了中国声音,发挥了中国作用,为世界器官移植事业发展与治理体系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截至目前,我国已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4.9万余例,捐献大器官超过15万个,中国器官捐献在数量上已处于世界第二位、亚洲首位,技术水平提升至国际前列,为数以万计的器官衰竭患者带来了新生机。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际移植界广泛支持和肯定。
贾正:据了解,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从2016年开始牵头举办“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连续召开国际器官捐献大会的目的是什么?与历届大会相比,本届大会有哪些新亮点?取得了哪些成果?
黄洁夫:2016年10月17日,首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暨国际器官捐献与移植高级研讨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召开,这才有了中国国旗在全世界器官移植捐献组织场所中飘扬。迄今7年来,中国器官移植界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加大力度,深入推进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得到了国际移植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改革成就,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已发展成为我国会议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对外宣传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改革经验、与世界器官移植领域专家学者紧密链接的国际学术平台。向世界全面展示了我国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公民自愿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获得了多国专家和世界卫生组织代表的高度肯定与赞誉。
本届大会以“推动‘一带一路’器官捐献高质量建设,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为主题,邀请来自30多个国家的40多位国际专家以及国内外器官与移植相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红十字会、行业组织、医疗机构及专家学者等1000多人参加会议,就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广泛、深入探讨。在国际、国内各相关机构和领导、专家的支持下,本届大会展示发展成果,交流工作经验,深化“一带一路”卫生合作伙伴关系,并会同各方继续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贾正:自2015年中国全面实施公民器官捐献政策以来,中国公民自愿器官捐献数量逐年增长,但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在逐年增加, 供需仍存在巨大缺口。据了解,器官供体严重短缺已成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导致我国器官供体短缺的原因是什么?您认为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黄洁夫:器官移植是目前拯救器官衰竭患者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我国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超过652万人,自2014年开始每年有1万人登记,直至目前达到百万人登记,进步非常可喜,说明越来越多人的观念正在改变,但是和我国人口数量相比,现在的捐献人数还是太少了,与国际先进国家还存在差距。目前,我国每年因终末期器官衰竭而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约有30万人,而每年器官移植数量仅约2万例,仍存较大缺口。希望未来能够将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从目前的3.98提高至10,以缓解器官短缺问题。
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涉及到法治、政治、社会、伦理、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于捐献者来说,捐献器官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当前,我国器官供体短缺严重,人民群众对器官捐献还存在一些误解,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器官捐献行为及观念的普及,只有全社会不断营造符合我国国情的器官捐献文化氛围,让更多人民群众了解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并积极加入到器官捐献者、志愿者队伍中来,共同推进这项延续生命的人间大爱,才能解决更多患者对移植的需求。
目前,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主要面临三大挑战。除了器官短缺之外,器官移植的费用可及性和器官移植医疗服务的能力不足也是妨碍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的主要难题。器官移植可谓临床医学的宝塔尖,所需的设备、耗材、药品都是高科技且价格不菲。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地情况存在差异,器官移植的免疫药物已经纳入医保,但移植手术的费用在许多省市仍然没有进入医保目录,没有覆盖,不少患者缺乏经济支撑。此外,移植医疗能力不足,目前全国共有183家医院可以实施器官移植手术,但实际需要300多家医院,可做移植的医生数量也存在很大缺口。
贾正:器官移植医生是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建立器官移植医师培训体系,才能推动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器官移植属于医疗领域的“高精尖”,如何确保移植医生培养质量,为我国培育更多的优秀合格人才?
黄洁夫: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起步晚,社会需求量大,与人民群众对临床器官移植的需求相差甚远,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2019年,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发起了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培训体系建设项目,建立了统一标准、统一体系、统一目标、统一管理的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培训体系;2020年12月,牵头编写了《器官移植临床技术》教材及大纲;2021年4月,上线了“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培训平台”网站。截至目前“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培训体系建设项目”已召开7次专家研讨会,举办器官移植管理、器官移植技术实践等各类培训班15期,提升了器官移植从业人员管理、技术和创新能力。此外,在19家医院建立了人体器官移植医师培训基地,共设立了11个肝脏移植,11个肾脏移植,4个心脏移植,2个肺脏移植,以及4个胰腺移植和1个小肠移植培训学科,进一步提高了人体器官移植医师专业技能和水平。
贾正:2023年10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修订草案)》。这是自2007年颁布实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以来,首次对其进行修订并获通过。新条例的颁布将对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产生怎样的重要影响?
黄洁夫: 新通过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修订草案)》,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新增加了“捐献”二字。随着2010年我国启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及后续停用死囚器官后,移植器官来源出现结构性变化,公民自愿器官捐献逐渐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移植器官来源。但在旧条例中对“捐献”的规定和内容严重不足,对捐赠环节操作也不够规范,而新条例看似简单的“捐献”这两个字却有“千斤”重。这是在国家卫健委和红十字会的领导下,在全体移植医疗界的同心协力下,在外国专家学者们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17年的不平凡努力,终于把“捐献”两个字写到了国家的法规上,这是历史的进步,是十几年来进行的医疗卫生领域“壮士断腕,刮骨疗毒”改革经验的总结。
新条例凸显了器官捐献的重要性,强化了对器官捐献的褒扬和引导,通过明确的法律框架、认定和登记程序、捐献和分配流程,为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确保了器官捐献的合法性、公平性和透明度,彰显了党和政府对人体器官捐献的重视,体现了我国在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上的进步与发展。《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修订草案)》的颁布和施行可以说是整个器官移植界期盼已久的大事,也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贾正:2017年2月7日,您在梵蒂冈举行的“反对器官贩卖全球峰会”上首次提出了器官捐献和移植管理的“中国模式”,受到了国际组织及专家的高度认可。“中国模式”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能够获得国际器官移植权威机构及专家的盛赞?
黄洁夫:我国政府自2007年开始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以来,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器官捐献相关政策、法规,全面构建了国家层面的器官捐献移植法律框架。成立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推动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依法规范开展。2014年12月3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宣布,从2015年1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停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成为器官移植唯一器官合法来源,迎来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春天。中国严格遵循国际上公认的伦理学原则,结合中国国情推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功实现了器官来源的转型。建立了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将患者病情紧急程度和器官匹配程度等医学指标作为分配器官资源的唯一准则,确保器官分配科学透明公平公正。
“中国模式”之所以能够受到高度认可与赞赏,是因为我们用世界的舞台输出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方案,解决世界上的难题。我们不是输出一个中国的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情况和中国文化情况,解决世界上的难题。中国愿意向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继续加强和深化国际交流,拓展合作广度深度,为世界卫生组织《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移植指导原则》在全球的实施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贾正:回顾几十年来走过的风雨之路,您能展望一下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走向吗?
黄洁夫: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是人间大爱善行,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关系生命伦理和社会公平,是国家医学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努力及改革发展,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并完善了器官捐献、获取与分配、移植临床服务、质量控制和监管五大体系,形成了科学公正、遵循伦理、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格局,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国百万人口捐献率还很低,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器官移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任重而道远。人体器官捐献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要继续加大器官捐献的普及力度和政策支持,提升器官移植资源布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我们与其他国家在器官捐献与移植方面的合作交流将大有可为,与世界其他各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不断健全法律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监管力度,与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共创人类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美好未来。
编辑:xibeijiao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