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07-24 14:37
在祖国辽阔的西北大地上,贺兰山以其雄伟的身姿横亘天际,它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见证者。贺兰山石刻是这多彩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贺兰山脚下,一座不起眼的小屋内,何正杰正用他的刻刀雕刻出一件件既承载厚重历史又焕发时代光彩的艺术作品。
何正杰的工作室 景文博 摄
石各有刻法,天工自不同
“三峰矗立,宛如笔架”,这是《宁夏府志》中记载的贺兰山区中被称为笔架山的险峻山峰,也是贺兰山石刻的石料——贺兰石最主要的出产矿区。
何正杰介绍,因为贺兰石的质地比较硬,所以雕刻时一般是以刀程较长而稳定推进的刀法为主。贺兰石是一种水成岩,由微小的矿物质颗粒堆积而成,但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这些相对微小的矿物逐渐变得致密起来,加之坚硬的石英粉与铁矿石均匀地分布于其中构成“骨架”,最终形成了表面温润却又十分坚硬的材料。说到这里,他从石料架上挑选出其中一块,熟练地将之固定到台钳上,迅速又精准地用笔与刀勾勒出一幅大致的图案,手中的忙碌却又似乎丝毫不影响他对过去的回忆和与笔者的交谈。
正在进行篆刻工作的何正杰 景文博 摄
何正杰初中毕业就参军入伍,可能在一些人看来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完整,但如果以他自身石刻技术的进步为线索,就可以勾勒出一条贯穿于他人生的发展轨迹。
“我接触雕刻比较早,早期的时候砖块、土块甚至母亲揉出来的面块都可以是材料。”那时候没有工具,他就地寻找使用。
他依然清楚地记得,从小学开始直到初中,自己不仅自发地练字学刻,还会在上学时看着老师的板书笔迹琢磨不同的字体,并将它们在心中“刻出来”。他认为自己生来对雕刻抱有浓厚的兴趣,今天能习得这样的技艺,能够以篆刻为事业并全身心投入其中,和兴趣的推动有很大关系。
想起遥远、艰苦却又怀抱理想的部队生活,何正杰满是怀念,他认为正是那时的经历引导自己最终走上了篆刻的道路。他当时的教导员来自甘肃庆阳,深深地痴迷于中国传统艺术,将自己在篆刻方面的技艺和知识全部传授给了何正杰,成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篆刻老师。回想起他,何正杰至今仍觉得不胜感激。
贺兰石在群山之中历经千万年风雨变迁得以最终成材,数十载的人生经历让何正杰有了内心的坚守和手中日益成熟的技艺。长久操作的经验积累已经让他的技艺和他本人融为一体。
成材需磨砺,锉凿见文章
从部队复员后,何正杰前往国内最高篆刻学府之一的杭州西泠印社拜师,系统地学习篆刻技艺。
“篆刻刀法有冲刀、切刀、双刀、复刀等等。”谈及在杭州的求学历程,何正杰向我们介绍了自己早已烂熟于心的几种基本的篆刻技法。
“贺兰石质地比较硬,所以用冲刀比较多。”冲刀是在篆刻者正确执刀的前提下,按着确定的方向稳定推进的刀法。当然,任何一件作品都不可能只用一种刀法完成,贺兰石雕在主用冲刀的同时,也会以其他刀法作为辅助和补充。
除了刀法,篆刻之前的笔绘同样重要。执刀刻石,笔法在前,对于雕刻而言前期的笔绘是对作品整体的一种规划,做好了这一前期工作,之后用刀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运笔和用刀方法有很大不同。”谈到这些手法,何正杰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用刀刻一刀不足可再加复刀、双刀,但写字绘画却如同确定思想基调,不可乱描,要追求一气呵成。写字绘画时纸不动,用刀时石料却可以转动以配合刀锋。执笔要直立笔杆,端正不斜,用刀时却是直斜皆有,百般变化。执笔要握在高处,而用刀却要握在低处,做到把实靠牢……
当谈到从事这项事业的收益时,何正杰认为自己现在收入还算不错。为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为了这项文化技艺的传承,他最终坚持了下来,并把篆刻化为自己的工作和终身的事业。
谈话间,在何正杰的手中笔法和刀法相互补充之下,贺兰石上已刻下了独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类文明印迹,它们将和不远处已见证过千年风雨的岩画一道,向后人诉说前人的故事。
何正杰展示篆刻作品 景文博 摄
匠心凝岁月,寂寞守长宵
“刻不好不罢休”。这是如今何正杰所坚持的工作态度和人生原则。
何正杰的工作室以及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场所,都在距离银川市区几十公里的贺兰山山麓上,在这里四目望去,周围只有高耸入云的座座山峰和远处蔓延到天边的平原。
他认为这里为他提供了进行艺术创作所需的条件,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在岁月积累中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不仅需要如夜空皓月一般的大国工匠,也需要坚守在祖国大地各个角落,默默为之付出汗水和努力的如同繁星一般的平凡坚守者。
在工作室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石材和工具。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他的梦想与追求,每一把刻刀都记录着他的汗水与努力,他用心地对待每一块石头,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其中。
即使是相对强调功能属性的姓名印章,他也会通过和客人共同商议来选择石料、刻法和包装。满屋陈列的一件件作品不仅是他艺术才华的展现,更是他对这项传统技艺、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深沉热爱的表达。
继古融今意,非遗共传承
作为一名篆刻艺术家,何正杰自认为肩负着传承与发扬这一古老技艺的使命。
作为在祖国西北深处扎根的坚守者,他认为如今的下一代逐渐恢复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兴趣。正因如此,在创作之余,他积极地投身于篆刻艺术的普及与从事相关教育的工作当中。
何正杰与贺兰山石刻景区合作开设体验式培训班,向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学生传授篆刻技艺。他还和高校研究人员合作,在研究贺兰山石刻遗址的同时,向外界展示贺兰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这一事业中来,共同推动石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贺兰县为何正杰颁发的非遗认证 景文博 摄
近些年,何正杰越来越切身感觉到国家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视,传统非遗的传承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基层布局。如今何正杰已经和周边闽宁镇的三所幼儿园合作建成了篆刻艺术研学培训基地,当地学校邀请他前往当地担任教职,更好地落实非遗教学进校园。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他坚定地认为,只要自己继续努力并且和国家政策形成合力,就能把这份事业越做越大,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何正杰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篆刻工作者,但是身处今天这个时代,无论在祖国大地的哪一个角落,只要心中有梦想、眼中有光芒、手中有技艺、背后有支持,就能在平凡中创造出非凡的成就。何正杰用他的信念和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人所具有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在寂寞中坚守、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和发展。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景文博、苏欣、吴涵;指导老师张维民、王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编辑:张慧雅
暂无评论